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红军长征的故事 > 正文 第一章 革命的火种

正文 第一章 革命的火种

正文 第一章 革命的火种 (第2/2页)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的领导下,在*、*、*、*等人的指挥下,在广大人民群众和地方武装部队的支援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它不仅参与了南昌、湘赣边、广州、闽西、湘南、平江等武装起义,还先后建立了井冈山、湘鄂赣、闽西、赣南和中央革命根据地,更为重要的是它亲身经历了长征、东征和西征,实现了与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的胜利会师。在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的历程中,红一方面军的广大官兵表现出的浴血奋战、敢于牺牲的精神,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与敌人较量的同时,红一方面军的自身力量不断壮大,至1933年夏已发展到近10万人,成为中国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红一方面军对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所作出的贡献将永远彪炳史册。
  
  组建红二方面军
  
  八七会议后,中共湖南、湖北省委根据八七会议精神,制定了“两湖暴动计划”,组织革命武装,建立工农政权。
  
  1927年9月10日,鄂中沔阳暴动打响了湘鄂地区的武装暴动第一枪。随后,起义队伍组成鄂中游击队,在沔阳、监利、潜江等地开展游击活动。在斗争过程中,鄂中游击队逐渐成长为鄂中地区主要的武装力量。沔阳暴动后不久,鄂西地区也发生多起武装起义,并组建了鄂西游击队。鄂中和鄂西两片区域的游击队组成工农革命军第五军第三十七团。
  
  1928年1月,中共湘西特委派*和周逸群到湘西北地区组织工农武装,开展游击战争。1月下旬,*和周逸群路过湖北洪湖监利县时,恰逢鄂中、鄂西特委正在筹划年关暴动。于是,两人留在了洪湖地区,加入到当地的暴动行动中。不久,石首游击队和监利游击队在下车湾胜利会师,组成第四十九路军工农革命军。至此,湘鄂西地区的武装力量拧成一股绳,开创了武装割据的新局面,也为后来第二军团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月,*把第四十九军工农革命军留在洪湖地区继续展开斗争,自己则带领10余人到湘西北桑植地区,着手建立革命武装队伍。经过一番努力,工农武装革命军的旗号飘扬在湘西北地区。通过开展游击战争,湘西北地区的武装队伍力量越来越强大。7月,根据中共湖南省委的指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正式成立,*任军长,恽代英任党代表。全军队伍达到1500多人。8月,*率领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抵达石门,配合当地的武装起义。然而,部队在石门起义中遭到重创,最后仅有200多人突围成功,后在*的率领下西撤至堰垭一带。11月,*在堰垭地区对部队进行了整顿。堰垭整顿是*领导的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的建设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从此,这支队伍走上了胜利发展的道路。
  
  随着队伍的壮大,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于1929年2月奉命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担任军长兼党的前委书记,恽代英任党代表。南岔、赤溪战斗后,*带领的红四军人数激增。7月,红四军进行了扩编,下辖第一路指挥部和第二路指挥部。
  
  1929年12月,中共鄂西特委根据*的指示,将鄂西游击总队扩编为红军独立第一师,段德昌任师长,下辖第一纵队和第二纵队。1930年2月,红军独立第一师奉命升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孙德清任军长,周逸群为政委。5月,全国红军代表会议召开,会上决定将湘鄂西一带的红军统一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7月4日,*领导的红军第四军和周逸群领导的红六军在湖北公安县胜利会师。两军会师后,根据*和全国红军会议的决定,正式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由*担任总指挥,周逸群为政治委员。全军共1万多人,下辖第二军(原第四军)、第六军及第二十六师、第四十九师。1931年3月,第二军团根据*的指示,改编为红军第三军,*任军长,邓中夏任政治委员。直到1934年10月26日,红二军团的番号才被恢复使用。
  
  早在大革命时期,湘赣边界的茶陵、遂川、永新、莲花、宁冈等地就组建了党组织。*带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后,在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的同时,也注重组织发展地方武装力量。当地的人们为了保卫革命的成果,纷纷组织了赤卫队和暴动队。他们拿起手中的武器,开展起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红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后,湘赣边界的地方武装力量担负起保卫根据地的重任。在根据地军民的坚决斗争下,敌人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进剿”不但没有得逞,反而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
  
  1929年春,中共湘赣边特委决定,将湘赣边界的地方武装力量组成湘赣边界红军独立第一团。后来,湘赣边界红军独立第一团被编入*带领的红五军中,协同红五军收复了井冈山大片失地。
  
  湘赣边秋收起义虽然遭受了失败,但却在湘赣边界一带播下了革命的种子。1928年春,浏阳东乡的革命群众成立了浏东赤卫队。1930年,浏北赤卫队正式成立。不久,浏东、浏北赤卫队扩编为浏阳游击队第一支队和浏阳游击队第二支队。10月,浏阳、茶陵、万载、莲花等县的地方武装队伍合编为湘东红军独立师。湘东红军独立师是红六军团的前身,是完全按照中央红军的建制来组织的。1931年2月,湘东独立师奉命改为湘东南独立师。8月,为了配合红一方面军的第三次反“围剿”战争,湘东南独立师奉命改为湘赣独立第一师,投入到反“围剿”战斗中。次年2月,湘赣红军第一师根据中革军委的指示,与湘赣红军独立第三师合编为红军第八军,加入到红一方面军第四次反“围剿”战斗中。
  
  1933年6月,为了加强对湘赣根据地党和红军的领导,中共临时中央和苏区中央局派*到湘赣边界,担任湘赣省委书记兼湘赣军区政治委员。6月中旬,湘赣红军第八军奉命改为红十七师,湘赣红军第十八军奉命改为红十八师。红十七师和红十八师合编为红军第六军团。红军第六军团成立后,投入到配合红一方面军第五次反“围剿”战斗中和反对敌人对湘赣根据地的“围剿”战斗中。
  
  1934年7月,在由王明“左”倾错误统治的*和中革军委的命令下,红六军团离开湘赣苏区,实施战略转移。10月24日,由*、萧克带领的红六军团在黔东印江县的木黄同*、关向应率领的红二军团胜利会师,成功完成了战略转移任务。1935年年底,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奉命从桑植地区出发,开始长征。次年7月2日,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齐集甘孜,与红一方面军主力胜利会师。同时,*发出电令,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由*任总指挥,*任政治委员,萧克任副总指挥,关向应任副政治委员。
  
  红二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迅速北上甘南,同红一方面军开创西北抗日根据地。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抗日战争开始后,红二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第一二○师,开始了艰难的抗日历程。
  
  红军第二方面军在*的领导下,由*、*、关向应、周逸群、萧克、段德昌等人带领,在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帮助下,相继创建了湘鄂西、湘赣边、黔东和湘鄂川黔等革命根据地,在粉碎敌人对革命根据地“围剿”的同时,也有力地配合了红一方面军的作战。同时,红二方面军在克服党内“左”倾错误的同时,胜利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艰难的奋斗过程中,不少共产党人和革命战士为了人民翻身得解放的伟大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是留给后世子孙的一大笔财富。总而言之,红二方面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红军创建历程中取得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组建红四方面军
  
  1927年,中共湖北黄安(今红安)县委和中共麻城县委根据八七会议的精神,制定了关于秋收起义的计划,并决定于9月26日举行大规模的农民暴动。不过,这次行动由于领导人缺乏经验,没有将武装起义进行到底,也没有建立政权和军队,导致有些地区的武装运动处于停滞状态。10月,中共湖北省委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派人前往黄麻地区成立了黄麻起义总指挥部,领导起义的准备工作。黄麻起义胜利后,中共黄麻特委根据*和湖北省委的指示,将黄安、麻城两县的起义队伍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鄂东军的建立,是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起点。
  
  1928年初,鄂东军根据上级指示,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吴光浩任军长。在近半年的战斗实践中,第七军深感发动群众、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这个决定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鄂豫皖边界的最初反映。7月,为了加强军队建设、巩固和扩大根据地,第七军奉命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一师,吴光浩任军长兼师长。随着武装斗争的发展,鄂豫边界根据地于1929年5月初步形成。此间,吴光浩在一次战斗中不幸牺牲。6月初,*受*委托来到鄂东北地区,接任红十一军第三十一师师长一职。
  
  在鄂豫边界如火如荼地开展革命斗争时,商南地区的武装反抗斗争也同时进行中。1929年5月6日,商南爆发武装起义。5月9日,起义在鄂豫皖区委的领导下取得胜利。随后,各起义队伍组建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师。第三十二师建立后,积极投入到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它的成立,代表着鄂豫皖地区第二支主力红军队伍的出现。此后一段时间,第三十二师联合第三十一师成功粉碎了敌人对根据地的多次“围剿”,巩固和扩大了革命根据地,也取得了一些作战经验。同年年底,中共鄂豫边军事委员会正式成立,*担任主席。
  
  1929年10月,中共安徽六安县委召开党员*,传达中共六大决议。会后,六安县党组织着手准备起义的相关事情。11月7日,六安武装起义爆发。与此同时,霍山县委接到六安县委的通知,响应六安的号召,在西镇发动了武装起义。六霍起义是鄂豫皖边区的第三次规模较大的武装起义。第二年年初,六安县委将各起义队伍集中在一起,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三师。至此,鄂豫皖边区的第三支主力红军建设完成。
  
  1930年春,鄂豫皖地区的革命形势进一步高涨,鄂豫、豫东南、皖西革命根据地也相继建成,*决定将红三十一师、三十二师、三十三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4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正式成立,由许继慎任军长,*任副军长。
  
  1929年9月,中共黄梅、广济两县县委从鄂东南一带的游击队中,抽调出11名共产党员组成鄂东游击队,作为武装斗争的骨干力量。10月,广济县委组织农民发动暴动,攻入县城,并组成广济游击队。第二年6月,鄂东游击队、广济游击队和赣南、阳新、大冶地区的部分革命武装,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第四纵队和第五纵队。同年10月,第八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下辖2个团,共1800余人。12月初,第十五军到达黄麻地区。这时,*决定,将红军第一军和第十五军合编为红军第四军。中央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时,红一军和红十五军配合红一方面军作战。战斗结束后,红一军和红十五军于1931年1月中旬正式合编为红军第四军,由旷继勋任军长,*任参谋长。
  
  鄂豫皖根据地的红军在配合红一方面军打败*的第二次“围剿”战斗后,丝毫不放松在思想、组织和物资上的动员和筹备工作。1931年秋,鄂豫皖军委将三省边界地区的武装部队进行了整编:所有不脱产的赤卫队、守备队一律改成赤卫军;动员17岁以下的少年组织少年先锋队;妇女则组织救护队和侦察队。一时间,整个鄂豫皖边界掀起参军拥军的热潮。10月25日,鄂豫皖军委将各个地方武装和赤卫队组成红军第二十五军。11月7日,*根据革命的需要和趋势,将红四军和红二十五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治委员。
  
  红四方面军成立后,先后配合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三次、第四次反“围剿”斗争。然而,不幸的是,红四方面军在第四次反“围剿”斗争中遭遇失败,不得不离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国民党反动派了解到红四方面军主力转移的动向后,接连派兵前堵后追。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的全体官兵奋勇杀敌,与敌人斗智斗勇,不仅粉碎了敌人的“三路围攻”和“六路围攻”,还趁机建立了西北军区,川陕革命根据地到达顶峰时期。
  
  1935年初,为了配合中央红军在川黔的战略需要,红四方面军决定西渡嘉陵江,向四川、甘肃的边界发展。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成功强渡嘉陵江,随后进入长征阶段。面对敌人的围攻,面对川北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于6月12日在达维村与红一方面军的主力部队胜利会师。两大主力部队的胜利会师不仅打乱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计划,更鼓舞了全党全军的斗志和士气。这为红军开创新的局面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1936年6月底,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在甘孜地区与*、*、关向应领导的红二方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后,红四方面军五军、九军、三十军西渡黄河,组建成红西路军,转战西北大漠地区,为打通国际交通线的任务而浴血奋战。红西路军在西北大漠与马家军血战4个月后,几乎全部阵亡,仅有少部分人到达新疆,后回到延安。
  
  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共建抗日统一战线。红四方面军的援西军、第四军和第三十一军改编为八路军一二九师,奔赴抗日前线。
  
  红四方面军在*的领导下,在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帮助下,在吴光浩、许继慎、旷继勋、*、陈昌浩、王树声等人的指挥下,先后创建了鄂豫皖和川陕两个革命根据地,并粉碎了敌人的多次“围剿”,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四方面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许多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们以顽强的斗志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成功完成了长征战略转移和血战漠北的艰难任务。红四方面军历经磨难,最终成为一支善于打大仗、打硬仗和连续作战的钢铁部队。
  
  红军的新星——西北红军
  
  在西北黄土高原中部,有两支特别活跃的红军队伍。一支是陕甘边红军,一支是陕北红军。这两支红军统称为西北红军。西北红军从创建到发展,经历了一个极为艰难的历程,最终成为具有相当规模和超强战斗力的正规部队。
  
  大革命失败后,全国的革命浪潮一度处于低迷状态。8月,*在汉口紧急召开八七会议。这次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教训,确立了接下来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政策。9月,八七会议的精神传到了血雨腥风的古城西安。9月26日,中共陕西省委在西安召开会议,集中讨论了党在八七会议中的决议和党对陕西工作的指示。会议明确指出,在西北培植革命的军事基础,是*目前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党在陕西的特别任务。因此,开展武装斗争是目前西北地区的首要工作。10月14日,陕北军事委员会在清涧发动武装暴动。12月底,西北工农革命军正式成立,由彭澍担任总指挥,全面负责清涧起义。不幸的是,在起义过程中,部队因遭受到敌人的猛烈攻击而失散,清涧起义最终失败。
  
  清涧起义失败后不久,中共陕西省委又于1928年1月领导了渭华起义。然而,渭华起义重蹈了清涧起义的覆辙,以失败告终。这两场起义虽然都相继以失败结束,但它表明陕北人民已经在*的带领下,走上了武装反抗斗争的道路,同时也为西北红军的建立和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清涧起义、渭华起义正在进行的同时,陕西的保安(今志丹)、靖边、安塞地区也在刘志丹的带领下,走上了武装斗争的道路。一年半之后,刘志丹的队伍发展到300余人,遂组成南梁游击队。此外,另外一支游击队也正在发展壮大中。它,就是在1931年3月组建的晋西游击队,后来改为陕北游击支队。同年10月,两支游击队伍在甘肃合水县会合,改称为西北反帝抗日同盟军,谢子长任总指挥,刘志丹任支队长。经过一段时间的斗争和磨炼后,西北反帝抗日同盟军奉命改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谢子长任总指挥,刘志丹任副总指挥。不久,谢子长调回中共陕西省委工作,刘志丹接任陕甘游击队总指挥一职。
  
  陕甘游击队成立后,南下渭北地区接连打了几个胜仗,后又粉碎了敌人的多次“进剿”。到了1932年下半年,陕甘游击队遭受了好几次失利战斗,人数锐减至200多人。根据中共陕西省委的指示,红军陕甘游击队于1932年12月24日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第二团。红二团成立后,即在中共陕西省委的指示下,着手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
  
  为了迅速打开建立根据地的局面,红二团开始在照金、淳化、宜君等地开展游击战争。不久,一个以照金为中心的西北地区第一个比较巩固的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了。
  
  1933年5月,敌人兵分四路“进剿”照金根据地,准备将这块处于“幼苗”阶段的根据地扼杀在摇篮里。红二团在南下渭华地区时,遭受了敌人的猛烈攻击,最后只剩了70多人,由刘志丹带回了照金根据地。
  
  就在红二团南下的时候,陕甘边特委将渭北和富平等地的游击队集中在一起,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第四团,继续在照金根据地与敌人作斗争。8月14日,陕甘边红军临时总指挥部成立,统一指挥红四团、西北民众抗日义勇队及各游击队作战。10月,刘志丹担任陕甘边红军临时总指挥部副总指挥兼参谋长。
  
  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建的同时,陕北地区的游击战争也逐步开展起来。1932年3月,延川游击队在中共陕北特委的指导下正式成立,一个月后改编为西北先锋队,11月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九支队。第九支队成立后,先后在安定、清涧、延川等地开展游击战争,带领当地群众“打土豪、分田地”。第二年4月,第九支队又在中共陕北特委的批准下,更改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一支队。同年7月,中共陕北特委召开会议,决定对第一支队进行扩编,并建立陕北根据地。会后一年多的时间,陕北游击队先后成立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支队,并成立了陕北红军游击队总指挥部,谢子长任总指挥。8月,陕北红军在陕甘边红军的支援下,打退了敌人对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在这次战斗中,总指挥谢子长不幸胸部中弹身亡。
  
  陕北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各个支队扩编为团部,并在各自的活动区域内积极开展游击战争。1935年1月,陕北游击队第一、第二、第三团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七军第八十四师。此时,陕北根据地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扩大,相继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和陕北苏维埃政府。此后,陕北根据地的各项建设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
  
  陕甘边和陕北两块根据地的建立,引起了敌人的极大恐慌。*调来重兵,重点围攻陕北根据地。为了粉碎敌人对陕北根据地的第二次“围剿”,中共陕甘边、陕北特委决定成立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和中国工农红军西北军事革命委员会,统一领导两支红军和两块根据地的工作。陕甘边红军和陕北红军合为一体,统称西北红军。陕甘边根据地和陕北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西北革命根据地。
  
  西北红军成立后,集中优势兵力,打退了敌人对根据地的第二次“围剿”,并巩固和发展了西北革命根据地。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为*率领红一方面军与西北军会合,为红二、红四方面军的战略转移提供了可靠的落脚点。
  
  7月,敌人不甘失败,再次集结重兵,向陕甘根据地发动第三次“围剿”。正在西北红军紧锣密鼓地进行军事部署时,突然接到通知,由徐海东、程子华等率领的红二十五军到达延川地区。西北红军得知这一消息后,都极为高兴和振奋,他们积极准备接应红二十五军。
  
  9月16日,西北红军与红二十五军胜利会师。第二天,中共西北工委和中共鄂豫皖陕省委举行联席会议,决定将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和红二十五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治委员,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红十五军团总人数达7000多人,归红一方面军建制。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红十五军团奉命改编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开赴抗日前线杀敌。
  
  工农红军的新篇章
  
  1936年6月,*为解“两广事变”的燃眉之急,将在陕北地区“剿共”的胡宗南部调往南方。一时间,西北地区的敌人兵力大大削弱。党中央抓着这个大好时机,作出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战略决策。
  
  一个月后,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甘孜胜利会师,开始北上甘肃,与红一方面军会合。9月初,*平息了“两广事变”,将视线再次移回西北地区。此时,党中央明确规定,三军胜利会师的地点定在会宁和静宁两地。
  
  10月2日,红一方面军十五军团直属骑兵团奉命奔袭会宁城。在团长和政委的带领下,骑兵团一举拿下会宁城,占据了会师的重要地点。随后,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在*的带领下到达会宁。占领会宁后,红一方面军全体将士在城内广泛宣传,张贴标语、布置会场,积极做好迎接红二、红四方面军的准备工作。10月7日,红四方面军的先头部队率先到达会宁。8日,红四军一部进入会宁城。9日,红四方面军总部和直属部队在*和陈昌浩的带领下抵达会宁,与城内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两军胜利会师后,于10月10日在会宁城内举行了隆重的庆祝会师联欢会,并向党中央发去了致敬电报。
  
  10月20日,红军总司令部和红军大学一部分学员在*的带领下前往打拉池,并在打拉池与红一方面军西方野战军和十五军团司令部会合。在此期间,红二方面军的先头部队在会宁地区与红四方面军的第九军会师。随后,红二方面军总部和主力部队在会宁地区与红一方面军一军团胜利会师。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到达静宁地区,与红一方面军一军团司令部会合。至此,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在会宁、静宁地区实现了胜利大会师,结束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这一事件震烁中外,在中国革命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正如*后来回忆说:“三方面军会宁大会师,胜利结束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
  
  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和国民党达成一致,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意红军主力改编为中国国民军第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
  
  1937年8月25日,*军委正式发布军令,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八路军,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改编为第八路军总指挥部,由*任总指挥、*任副总指挥、*任参谋长、左权为副参谋长、*为总政治部主任、*为政治部副主任。八路军全军约4.5万人,下辖第一一五师、一二○师、一二九师。
  
  第一一五师是由原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第十五军团和陕南红军第七十四师组成,师长*、副师长*、政训处主任*,全师约1.5万人。第一二○师由原红二方面军和陕北红军第二十七、第二十八军,独立第一、第二师,前总直属队一部等组成,*任师长、萧克任副师长、周士第任参谋长、关向应任政训处主任,全师约1.4万人。第一二九师由原红四方面军第四军、第三十一军和陕北红军第二十九、第二十军,陕甘宁红军、第十五军团等组成,师长*、副师长*、参谋长倪志亮、政训处主任张浩,全师约1.3万人。
  
  为了保证*对八路军的绝对领导,*于8月29日成立了前方*军委分会。9月29日,*军委在各师中恢复了各级政治部,进一步加强和保证了*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同年10月,*和国民党达成协议,将南方八省13块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建成“新四军”,由叶挺任军长、*任副军长、张云逸任参谋长、袁国平任政治部主任。同时,*还成立了*东南分局和*军委新四军分会,由*担任书记。
  
  12月15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全军共1万多人,下辖4个支队。第一支队,由湘鄂赣边的红十六师,粤赣边、湘赣边和赣东北的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成,*任司令、傅秋涛任副司令。第二支队由闽西、闽赣边、闽南及浙南的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成,张鼎丞任司令员、*任副司令。第四支队由闽北、闽东的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成,张云逸任司令、*任副司令。第三支队由原鄂豫皖红二十八军、豫南红军游击队等改编而成,高敬亭任司令。军部特务营由湘南、闽中等地的红军和游击队组成。
  
  1938年,新四军军部由汉口迁往武昌。2月,新四军各支队按照*军委的指示,向皖南、皖中地区集结。随后,各支队按照军部命令进行以提高指战员军政素质为目标的整训。5月,新四军各支队开始实施军事部署,开赴华中抗日根据地进行敌后斗争。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和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充分表明了*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实行国共合作、坚决抗日的决心。红军在改编过程中,在*和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和实行独立自主的原则,冲破重重障碍、排除万难,终于顺利实行了改编。从此,这支在*领导下走过10年光辉征程的人民军队迈向了一个更高、更伟大的起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大主宰 逍遥双修 都市古仙医 退下,让朕来 鬼门医尊 寒门崛起 恶魔法则 登堂入室 极品家丁 夜的命名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