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红军长征的故事 > 正文 第一章 革命的火种

正文 第一章 革命的火种

正文 第一章 革命的火种 (第1/2页)

第一章
  
  革命的火种
  
  它是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为领导的人民军队,它的名字叫中国红军。
  
  中国红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经历了一个无比艰难而曲折的过程。无数英雄先辈为了中国红军的建立和发展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至1933年夏,中国工农红军发展到30多万人,先后建立了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三大主力部队及各地的独立红军部队。1937年,在民族危难面前,中国红军勇敢地接受挑战,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再次踏上新的征程。
  
  人民军队的曙光——南昌起义
  
  1927年,是大革命蓬勃发展的一年,也是国共合作全面破裂的一年。这一年,对于*而言,是个多事之秋。4月12日,*发动“四一二”政变。7月15日,*在武汉公开背叛革命。从北京、天津到上海、武汉、长沙、广州,全国各个地区都弥漫着白色恐怖的气息。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屠杀,*的主要领导人偏偏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对革命武装力量的掌控权和领导权。
  
  为了挽救革命、保存革命火种,*人决定发动武装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屠杀。7月27日,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在武汉成立,并决定于8月1日发动南昌起义。与此同时,叶挺和*带领部队到达南昌。随后,*、*的部队也陆续到达南昌及近郊。整个起义队伍达2万人左右。
  
  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准备,*作出如下指示:*、*带领部队攻打敌人第五方面军总指挥部;叶挺率部解决敌人的3个团;*负责传达前敌委员会的决定,并潜入驻扎在马回岭附近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五师,组织领导共产党员周士第和孙一中所在的七十五团和七十三团参加起义。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武装起义即将爆发的时刻,敌人的情况又是如何呢?在南昌城和近郊的敌人只有第五方面军警备团、第三军、九军和第六军五十三团各一部,总共3000余人。整体而言,敌人的兵力较为薄弱,可迅速将其歼灭。不过,离南昌较近的吉安、九江、萍乡等地的敌人实力雄厚,若是他们速来救援,即可对起义队伍构成严重威胁。因此,起义时间宜早不宜迟,起义过程不宜拖泥带水。
  
  8月1日凌晨2时,起义部队在*、*、*、叶挺、*的领导下,在江西南昌发动了武装起义。由于事前参与部队没有显露出任何有关起义的迹象,加上中共前敌委员会部署严密,战斗打响后,敌人一时间摸不着头脑,无法快速形成抵御力量。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起义队伍全歼南昌城内的敌人,控制了全城。南昌起义成功后,全城上下一片欢腾。
  
  起义队伍能取得如此神速而壮观的硕果,究其原因,在于起义地点的选择。*为什么要选择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呢?
  
  首先,南昌位于赣江之畔,距离长江较远,交通不算便利,能有效阻止敌人大规模地快速运动,对南昌形成包围之势;其次,南昌一带的革命基础和群众基础较好,对起义队伍能起到辅助作用;最后,南昌城内及近郊的敌人只有3000兵力,相对于2万人的起义队伍来说力量薄弱。因此,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南昌,自然成为中共武装起义的首选地点。
  
  南昌起义成功的消息迅速传遍武汉的街头巷尾,国民党政府得知后,大为震惊。*在武汉调配了两军主力向南昌集结,妄图包围南昌,消灭萌芽状态下的起义队伍。
  
  面对这种紧急局势,起义部队按照前敌委员会之前制定的计划,于8月3日撤离南昌,迅速南下,打算占领广州,并建立革命根据地,发展革命力量。然而在南下过程中,起义军遭到大批国民党军队的围攻,人员伤亡惨重,兵力锐减。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起义军大部撤离广东,转战赣南一带。起义部队余部经过艰难行军,终于到达崇义县上堡一带。在这里,部队进行了整顿和改编,重新确立了党组织。南昌起义部队余部编成一个纵队,由*任总司令,*任党代表,王尔琢任参谋长。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它是*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的开始,也是*建军的起点。为了纪念南昌起义,1933年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规定,每年的8月1日为“建军节”。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队伍,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骨干力量之一,后来成为红一方面军的主要组成部分。
  
  举旗工农革命军——秋收起义
  
  1927年8月7日,为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恶劣*行径,纠正党内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会上,*总结了党在前段时期的经验和教训,并确立了党在新时期的战略任务,即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及在湘、鄂、赣、粤等地举行秋收起义。此外,这次会议还首次提出了“造成真正革命的工农军队”、“造成真正人民的军队”等口号。这次会议即著名的“八七会议”,它对危机中的党和革命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
  
  八七会议后,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四省的秋收起义逐渐拉开帷幕。在此期间,*政治局候补委员*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回到湖南,着手准备湘赣边秋收起义。
  
  8月中旬,*回到湖南长沙,传达了党的八七会议精神。随后,改组后的湖南省委召开会议,讨论秋收起义的问题,决定先集中力量发动湘赣边秋收起义,再会攻长沙。这次会议还成立了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负责湘赣边秋收起义。*在会议上强调:秋收起义,要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也要注意军事运动。除此之外,大家一致认为,这次的武装起义不必再借用国民党左派的名义,而应当直接打出*的旗帜,领导人民斗争并建立工农革命军。
  
  9月初,*受湖南省委的委托到安源和铜鼓,召集当地的党组织和军事干部开会,传达*的指示和湖南省委关于秋收起义的决定,研究湘赣边秋收起义的具体计划。当时,湘赣边界地区一带的武装队伍共5000人,被统一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由卢德铭任总指挥,余洒度(共产党员,后叛变投敌)任师长,钟文璋任参谋长,下辖第一团、第二团和第三团。第一团由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湖北崇阳、通城农民武装及平江农民自卫军组成;第二团由安源工人纠察队、矿警队和萍乡、醴陵、安福、莲花等地的农民自卫军组成;第三团由浏阳工农义勇队和部分平江农民自卫军组成。
  
  根据前敌委员会的决定,整个起义的计划大致是这样的:第一团为右路,从修水城出发,沿渣津、龙门、金坪一线,进攻长寿街和平江城2个营的敌人;第二团为左路,从安源出发,攻打萍乡城和醴陵城一个营的敌人;中路由第三团组成,从铜鼓出发,经白沙、东门市,进攻浏阳城的敌人。各团完成任务后,向长沙推进,并在长沙起义工人的配合下夺取长沙城。
  
  前敌委员会在进行军事部署的同时,还命人制作了红军的第一面军旗,即“镰刀斧头旗”。它是一面底色为红色,中央为五角星,内有镰刀斧头图案的旗帜。秋收起义时,这面鲜艳的红色军旗一直飘扬在湘赣边界地区的上空,格外地光彩夺目。
  
  9月9日,起义队伍切断敌人的交通运输,破坏了岳阳至黄沙街、长沙至株洲的两段铁路。湘赣边秋收起义正式奏响序曲。
  
  当天,右路军向平江进军。第二天,在金坪攻打长寿街时,右路军遭到了敌人的猛烈反击,伤亡惨重。屋漏偏逢连夜雨,师长余洒度率领收编的国民党残部叛变,反过来攻击起义部队。右路军腹背受敌,队伍被打散,团长失踪,部队被迫撤出战斗,向浏阳方向转移。
  
  9月10日,左路军在安源行动,向萍乡进攻。然而,敌人早已有所准备,左路军始终没有攻克萍乡。考虑到敌强我弱的情况,左路军果断放弃萍乡,转战老关,很快攻克了老关。9月12日,左路军攻克醴陵城,成立了县革命委员会。后来,敌人对醴陵发动猛攻,左路军被迫从醴陵撤离,经老关北上,于15日占领浏阳县城。由于左路军的轻敌思想,部队不幸落入敌人的包围圈,突围时部队遭受了重大损失。
  
  中路军在*的带领下,于9月11日从铜鼓起义,随后向浏阳进攻。当日,中路军占领白沙镇,次日又攻克东门市。2战2捷,极大地鼓舞了起义军的士气和斗志。13日,不甘失败的敌人再次集结2个团的兵力围攻东门。经过6个小时的激战,中路军伤亡较大,从东门突围后向浏阳文家市撤退。19日,左、中、右三路军的余部先后抵达文家市,会合在一起。
  
  半个多月的湘赣边秋收起义,3支队伍均遭到失败。虽然在起义过程中取得了一些胜利,但作战中的几次失利,让整个队伍遭受了不少损失。在这种情况下,*立即召开前委会议,讨论部队下一步行动的方向问题。会上,*指出:“目前敌我形势十分不利于起义军攻打长沙,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改变战略计划,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地方去发展革命力量,等队伍慢慢壮大后,再向大城市进军。”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起义队伍确定了下一个转移的目标——位于罗霄山脉的井冈山地区。20日,湘赣边秋收起义余部向井冈山地区行进。
  
  秋收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在中国革命前进的道路上具有重要意义。它首次打出了*领导武装斗争的旗号,建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起义受挫后,*根据实际情况,改变之前制定好的计划,带领部队走向井冈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成为践行“农村包围城市”、“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典型实例。秋收起义保存下来的队伍,后来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的骨干力量之一。
  
  工农红军的伟大开端——广州起义
  
  1927年的下半年,弥漫在北京、武汉等地上空的白色恐怖气息逐渐扩散到了广东。为了抵抗国民党反动派滥杀无辜的可耻行径,中共广东省委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决定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夺取广州的政权。
  
  11月26日,中共广州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张太雷任委员长,同时组成了军事总指挥部,叶挺任总指挥,*任副总指挥,参谋长为徐光英。当时,中共在广州的军队是*领导的战斗力超强的第四军教导团。第四军警卫团的团长是共产党员,其手下士兵多数倾向武装起义。这样,广州武装起义的队伍由第四军教导团、第四军警卫团和工人赤卫队组成,一共6000余人。
  
  12月11日凌晨,起义队伍在张太雷、叶挺、*、周文雍等人的带领下,兵分三路,分别向广州市各个要点发动进攻。广州起义的号角吹响了。首先,起义队伍攻占了敌人在城北的炮兵团部,接着又攻占了市公安局和国民党广州市政府,控制了制高点观音山和八旗会馆。与此同时,广州市郊的芳村、西村等地2万余人的农民自卫军也加入到起义大军中,配合城内起义队伍的战斗。经过10个多小时的战斗,国民党反动派大部被消灭。在这次行动中,起义部队缴获了20多门炮和1000多支枪。
  
  当天上午,广州起义取得了胜利。中共广州省委在广州市第一公园召开会议,成立了广州工农民主政府即广州苏维埃政府。会上选举*为主席(未到职),暂由张太雷代理,恽代英为秘书长,叶挺为工农红军总指挥,*为工农红军副总指挥。广州苏维埃政府设在位于维新路上的红军总指挥部内,会议公布了苏维埃政府的各项政策,主要内容有:“一切政权归苏维埃;土地归国有,发给农民耕种;销毁一切田契、租约、债券;实行8小时工作制,由国家照原薪津贴失业工人”等等。广州苏维埃政府颁布的各项政策,赢得了广大市民和工农群众的热烈欢迎和一致拥护。大家沉浸在成立了苏维埃政府的喜悦当中,欢腾一片。
  
  广州起义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和*列强的恐慌。他们相互勾结起来,集结部队,以武力向广州发动反攻。12月12日,国民党反动派从江门、韶关、肇庆调回约3个师的兵力,在英、美、日、法等*坚船利炮的支援下,从西、南、北3个方向向广州反扑过去。起义军在观音山、市公安局等地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激战,损失惨重,张太雷在激战中不幸牺牲。在中外反动派疯狂反扑的情况下,起义军浴血奋战,但终因寡不敌众,被迫于12月13日从广州撤出。
  
  广州起义军余部撤出广州后,一部分在花县整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师,后进入海陆丰地区坚持革命斗争;一部分突围后到了广西的左右江地区,在那里领导农民开展游击战争;另一部分转移到韶关附近,加入到*、*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中继续革命。至此,广州起义宣告失败。
  
  广州起义是继*领导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之后,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又一次沉重武力打击。虽然它最后失败了,但是整个行动都充分表现出了*人和工人阶级的顽强斗志和勇于牺牲的精神。它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一起构成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立工农红军的伟大开端,并在战斗中首次使用了工农红军的名号。
  
  *曾说:“大革命的失败,得到了惨痛的教训,于是有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进入了创造红军的新时期。”在革命危急时刻,*确立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实行土地革命和创建新型革命军队的方针,先后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和其他各地的武装起义,并在探索和开辟中国独有的革命道路过程中,诞生了中国工农红军。
  
  井冈山上的“*红军”
  
  在中国红军时代,最早最著名的红军领袖非*、*莫属。这是因他们在红军的初创时期,打造了一支兵力足、建制全、纪律好的新型人民军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简称“红四军”。红四军,又称作“*红军”,被*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红军不是中国的独创,“*红军”也不是与生俱来的新型人民军队。它的成立,经历了一番脱胎换骨的艰难历程。
  
  秋收起义失败后,*将部队带到了罗霄山脉一带,准备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地区转移。当时,这支仅剩2000余人的工农革命军处境相当困难:人员遭受损失,导致各个队伍建制残缺,无法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加上部队的伤病员居多,粮饷短缺,受挫之后,未来之路方向不明,导致整支队伍军心涣散、思想混乱。*带领起义队伍向井冈山地区行进途中,有部分战士自动离队,甚至有不少指导员带队离开。若再不及时对部队进行调整和思想教育,革命的队伍随时都有变成一盘散沙的可能,革命的火种也随时都可能会熄灭。
  
  关键时刻,*当机立断,于1927年9月29日在三湾村对部队进行了整编,使即将涣散的队伍又重新焕发出一种新的生命力和战斗力。这次整编即著名的“三湾改编”。三湾改编的主要内容有:组织整顿现有部队,对一些建制残缺、人员不足的队伍进行缩编;在部队内实行民主制度,废除旧军队的一些恶习,实现官兵平等;建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制度,即“支部建在连上”。三湾改编,改掉了原有军队的旧习气和旧作风,还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从政治和组织上奠定了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在中国建军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10月3日,整编后的工农革命军向井冈山开进。这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哪怕是工农革命的先导——苏联,也没有可借鉴的经验供*参考。在这之前,参加革命的*人一直把城市作为革命斗争的中心,而*却带领部队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上山”闹革命的道路。
  
  *曾说:“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个朝代把‘山大王’消灭过。‘山大王’是封建性的,而我们共产党人是革命的‘山大王’,两者性质完全不一样。我们有马列主义作指导思想,有共产党作领航者,任谁也消灭不了我们。”他的这番话,坚定了大家对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信心。
  
  不过,在当时要想在井冈山地区站稳脚跟,还不得不先征得袁文才、王佐两支地方武装队伍的支持。这时,*发挥了他外交家般的风范,用真诚态度讲述革命合作的重要性,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取得了两支地方武装队伍的认可和信任。*带领着工农革命军队伍过双马石、翻越井冈山,最终安家茨坪。从此,一场伟大而壮丽的井冈山斗争拉开了帷幕。
  
  利用国民党内*和*两人争夺权力的机会,*领导队伍在井冈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和“打土豪、分田地”的活动,建立、巩固和扩大根据地。这段期间,他还颁布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不仅严明了革命队伍的纪律,更是赢得了当地老百姓的支持和帮助。
  
  1928年2月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步建立起来。它是中国革命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也是以*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一项创举。随着革命斗争的发展,这个“星星之火”后来发展出“可以燎原”之势。
  
  *领导的秋收起义的队伍已经完成了“化茧成蝶”的过程,那么*领导的南昌起义的队伍“蜕变”的情形又如何呢?
  
  南昌起义部队在广州遭受重创后,经过艰难辗转到达崇义县。1927年11月上旬,*、*在崇义县的上堡地区对余部进行了整顿和改编,在部队中重新确立了党组织。随后,部队继续北上,在湖南的桂东地区与*领导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三营会合。这时,*接到*的来信,要求他们速速南下支援广州起义。当他们日夜兼程赶到韶关一带时,却得知广州起义已经失败,部队遂转到韶关西北部的犁铺头作短暂休整。不久,*和*又在天心圩和大余两地对部队进行了整编。经过“赣南三编”后,*领导的南昌起义余部获得了新生。
  
  1928年初,*、*率领部队来到湖南的宜章地区,在当地党组织的配合下,发动了湘南起义。湘南起义失败后,湘南起义农军被编入南昌起义余部,并分别改编成工农革命军第三师、第四师和第七师。不久,*的“特派员”找到*的队伍,接他们上井冈山。4月底,*、*率部到达井冈山。*和*两人在砻市的龙江书院见面,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两支武装起义队伍胜利会师。*和*两人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对彼此却早有耳闻。从井冈山胜利会师开始,两人便成为亲密的战友和合作伙伴,这种关系一直持续了近半个世纪。
  
  根据中共湘南特委的决定,*和*将两支队伍合为一体,改编成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由*任军长,*任党代表,王尔琢任参谋长。第四军下辖3个师:原南昌起义余部改编为第十师,由*兼任师长,宛希先任党代表;原井冈山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改为第十一师,由张子清任师长,何挺颖任党代表;湘南工农革命军其他各部组成第十二师,由*任师长。全军按照*提出的“支部建在连上”的指导方针,在连以上各级建立党组织,设立党代表,建立士兵委员会。
  
  6月,根据*的指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改为红军第四军。它是当时全国红军中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建设最好的一支队伍,堪称红军的一面旗帜。
  
  组建红一方面军
  
  *和*领导的红四军成立后,在革命力量不断壮大的同时,也引来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进剿”和“会剿”。除此之外,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山区资源匮乏、人员激增、敌人的经济封锁等。
  
  为了巩固和壮大新生的根据地,*和*带领队伍在井冈山周边一边游击一边筹集粮食。如果遇到敌人前来“进剿”,队伍则相机而动。在此期间,红四军打退敌人的三次“会剿”,不仅巩固了根据地,还扭转了湘南起义之后的被动局面。至此,向南至遂川井冈山南麓,向北至莲花县边界,包括宁冈全县、遂川、酃县、永新等地,形成了一条南北狭长的红色区域。整个井冈山地区到处可见火红的军旗随风飘扬,向世人昭示着胜利的荣耀。
  
  1928年7月上旬,中共湖南省委派滕代远到平浏地区恢复湘鄂赣特委,并出任特委书记。滕代远到达平浏地区后,与驻守在平江县的国民党独立第五师第一团团长*和第三团团长黄公略取得联系,并筹划发动武装起义的事情。*和黄公略都是潜伏在国民党独立第五师中的秘密党员。7月中旬,敌人发现了黄公略共产党员的身份,立即下令逮捕他。得知这一紧急情况后,湘鄂赣特委决定将之前筹划的武装起义提前,于7月22日发动平江起义。*、滕代远、邓萍、黄公略等人为主要领导人。平江起义胜利后,起义队伍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任军长,滕代远任党代表,邓萍任参谋长。
  
  敌人得知*等人在平江起义后,遂集结了大批兵力向平江反扑过来。红五军与敌人激战一夜,伤亡颇重,被迫退出平江城,转而向井冈山上的红四军靠拢。12月10日,红五军主力在*、滕代远的带领下,几经周折,终于与红四军会合。两军胜利会师后,为了统一领导和指挥,红五军编入红四军队伍,改为红四军第三十团,*任红四军副军长,滕代远任红四军副党代表。红四军主力撤离井冈山后,红五军留守井冈山,与前来进犯的敌人展开殊死搏斗,保卫湘赣革命根据地。之后,为了满足革命形势的需要,红五军往返于湘鄂赣和湘赣革命根据地,继续坚持斗争。
  
  1929年1月,*、*带领红四军军部、第二十八团、三十一团、特务营和独立营共3600多人,离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向赣南一带行进。留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是由*带上山的红五军及红四军第三十二团。
  
  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后,便一直沿着湘赣边界往东行进。途中,他们遭遇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始终处于被动防御的状态。2月9日,红四军主力到达瑞金以北的大柏地,敌人也尾随而来。*和*利用大柏地有利的地形,决定在此伏击敌人,彻底摆脱敌人的追击。当敌人进入红军的伏击圈后,红军立刻发起猛烈攻击,一时间大柏地山谷里喊杀声四起、枪声不绝。经过数小时的激战后,红军全歼敌人,大获全胜。
  
  大柏地战斗的胜利,对此时此刻的红四军意义非凡。这是他们离开井冈山根据地后取得的首次胜利,不仅一扫军中的低迷士气,更是彻底扭转了红四军的被动局面。此后,他们大步流星地经宁都、东固等地,进入福建境内。
  
  3月初,红四军主力部队在长汀与敌人交火,取得了长汀战役的胜利,大大激发了闽西人民的革命斗争热情。长汀战役之后,红四军利用筹集来的军费购买了布料制成军服。从此,红军队伍有了统一的服装。当战士们第一次穿上统一的军装,打上绑腿,戴上缀有红五星的八角帽时,他们的心里别提多开心、多兴奋了。
  
  3月底,蒋桂战争爆发。红四军利用这一机会在赣南地区发动群众,建立武装队伍。不久,蒋桂战争结束,国民党重新向红军发动围攻。*、*等人当机立断,决定避其锋芒,向闽西挺进,开创闽西革命根据地。在这期间,红四军与敌人在龙岩进行了三场战斗,后在上杭和东江等地也激战数次。
  
  经过一年半的时间,红四军在离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辗转赣南、闽西一带期间,打败了敌人的多次“会剿”,并创建了当时红军最大的战略区——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
  
  随着革命浪潮的风起云涌,红军队伍不断壮大,赣南、赣西和闽西各地纷纷成立了红军队伍。1930年1月,由江西红军独立团第二、三、四、五团组成的红六军正式成立,黄公略任军长,毛泽覃任政治部主任。3月,闽西第一次工农兵*召开。会上决定,将闽西各县赤卫团作为闽西主力红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5月,工农红军第九军经*执行委员会的批准改编为工农红军第十二军,由邓毅刚担任军长,邓子恢担任政治委员。
  
  6月,根据全国红军会议精神,红四军前委和中共闽西特委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将红四军、红六军、红十二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路军,由*担任总指挥,*担任前委书记和政治委员,朱云卿担任参谋长。不久,中国工农红军第一路军改为第一军团,下辖红四军、红六军、红十二军和红军学校,整个军团共2万余人。次月,红六军改为红三军。
  
  1930年夏,红五军第五纵队奉命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由何长工担任军长。不久,红五军和红八军在中央军委的指令下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全军共1.7万余人,由*任总指挥和前委书记,滕代远任政治委员,邓萍任参谋长。8月23日,红军第三军团在浏阳县的永和与红军第一军团会合。当天,两军团前委举行了联席会议,决定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由*任总司令,*任前委书记和总政治委员,朱云卿任参谋长。红一方面军组建后,全军人数达到3万多人。
  
  红一方面军成立后,经总前委决定,下一步的作战目标是攻占长沙并消灭国民党湖南军阀何键部队。8月25日,红一方面军从永和兵分三路,向长沙逼近。然而,敌人在长沙修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抵挡了红军的进攻。考虑到目前敌强我弱且红军伤亡较重的情况,红一方面军决定撤出长沙,攻占吉安。攻下吉安后,红一方面军进行了一次整编,规定第一军团各军的纵队、支队分别改为师、团,团直辖3到5个连,不设营。另外,新成立的第二十军、第二十二军编入红一方面军中。整编后的红一方面军人数增加到4万多人。
  
  从1930年10月起至1933年春,红一方面军先后粉碎了*发起的四次大规模“围剿”,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决心。在此期间,红一方面军总部被撤销,替代它的是新成立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由*任主席,*、*任副主席。1931年11月,江西革命根据地的红军统称为“中央红军”。
  
  第四次反“围剿”后,党内“左”倾错误被贯彻到部队中,*的正确思想遭受排挤,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严重挫败。1935年,中央红军被迫转移,开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遵义会议之后,在*和*的正确领导下,红一方面军于11月3日恢复番号,由*担任总司令,*担任政治委员。抗日战争爆发后,红一方面军于1937年8月22日改编为八路军一一五师,开赴抗日前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大主宰 逍遥双修 都市古仙医 退下,让朕来 鬼门医尊 寒门崛起 恶魔法则 登堂入室 极品家丁 夜的命名术